学院首页

新闻动态

您现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张威教授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0年会”做大会发言

发布时间:2020-12-27

因疫情原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20年会于12月26日线上进行,张威教授参会并做大会发言“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三重反思”。张威教授与社会工作有着25年的渊源:她在德国和中国“教社会工作20年”、“做社会工作8年”(创立成都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亲自为百姓提供社会工作咨询)、“研究社会工作基础理论10年”、“研究华仁实践8年”。

她从“做社会工作”和“研究社会工作”两个角度,阐释以下四点:

一,为什么需要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张威教授指出,社会工作具有双重属性,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职业。这也是它有别于社会学之处。目前中国社会工作作为学科和职业的现状是:社会工作作为学科尚无法被称为一门“科学”(即社会工作学)、尚未进入“科学化”;社会工作作为职业尚未成为一种公众普遍认可的职业,职业化程度较低。原因诸多,但核心原因是缺乏“阐释社会问题如何形成、社会工作功能定位、社会工作的职业能力与专业性”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目前人们较为熟悉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借用于心理学(如家庭治疗的各种流派),此类理论主要涉及社会工作的行动操作层面,因此张威教授称之为实践理论。张威教授指出,两种理论的任务各自不同,需要兼顾基础理论与实践理论。

二,西方现有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系列是什么?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在欧洲大陆国家早已存在且发展较为成熟。该系列包括社会工作理论前身、古典社会工作理论、现代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系列主要“阐释社会问题如何形成、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社会工作的职业能力、专业性与质量”。了解西方现有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只是第一步,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国自己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三,如何构建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科学认识的形成或理论的构建,通常需要三重反思:认识内容(知识体系)本身、认识途径(科学认识论)、认识环境及其对研究者研究过程和结论的影响。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首先需要反思:以何种途径获得关于社会工作科学的认识?张威教授倡导多样化的科学认识论,不能只聚焦于实证主义,需要兼顾诠释主义、现象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认识论。另外,社会工作科学有别于常规科学(如社会学)、属于反思科学,因此社会工作的科学研究不能只发生于大学或科研机构,不能只单纯以研究课题或科研项目的形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结论)应是三方结合的产物:学者的学术领域、对(职业领域)机构实践的长期观察和反思、国家和政府的政策领域。其次需要反思:研究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对研究者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产生哪些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知识产出源于研究者对社会工作的热爱和长期参与,而非完成课题。最后需要反思:社会工作理论的知识体系包含哪些层面。张威教授认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应阐释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目前中国“最为紧迫、最为普遍、体现出共性”的社会问题是什么?这些社会问题是如何形成的?第二,在应对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社会工作承担着怎样的社会功能和任务?在现有框架下,社会工作实际可行的职业定位是什么?第三,与其他助人职业相比,社会工作的“专业性、质量和职业能力”体现于何处?

四,中国社会工作理论初探: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8年实践研究与发现。张威教授对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社会教育学为基础的”实践工作进行了长达8年的研究,尝试探讨和发现“触及中国社会工作共性”的基础性问题。研究发现涉及“解释问题”和“应对问题”两个层面:第一,因“广义教育”缺失,导致“个体能力缺失以及积极社会化环境的缺失”,引发一系列个体问题和家庭问题,这些问题又进一步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广义教育的缺失,成为各类社会问题形成的根源。张威教授称之为“中国最大的隐性社会问题”。第二,通过践行广义教育,实现“能力建设、环境支持”两大核心目标。张威教授8年来的实践研究与发现,是对构建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初步探索。

张威教授的发言引起参会者的共鸣,很多同行发微信,希望与张威教授有更多交流。


来源:社会学与心理学系

撰稿:郝云飞

摄影:沈黎(上海师大)、林家利

审稿:徐婷


领导邮箱

书记信箱地址:hanjie@scu.edu.cn

院长信箱地址:xia6677@163.com

提示:请将您的宝贵意见或建议用常用邮箱发送。

川大欧洲杯买足球软件二维码

川大欧洲杯买足球软件 (scu-ggglxy)

提示:扫描二维码关注欧洲杯买足球软件官方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